中国轴承工业现状(2009年7月1日)
轴承行业资讯:中国轴承 工业 现状
轴承是各类机械装备的重要基础零部件,它的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对主机的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机械产品中,轴承属于高精度产品,不仅需要数学、物理等诸多学科理论的综合支持,而且需要材料科学、热处理技术、精密加工和测量技术、数控技术和有效的数值方法及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为之服务,因此轴承又是一个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产品。当今世界轴承强国以欧、美、日为首,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全球轴承市场的高端产品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我国现代轴承工业的发展主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近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持续、快速、稳健的发展,我国轴承工业已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独立产业体系。2008年全行业1440家规模以上轴承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80亿元,比2007年增长15.79%;轴承产量完成100亿套,比2007年增长11.11%;利润总额完成45亿元,比2007年增长7.14%;轴承产品出口创汇29.7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38.07%;出口轴承33.9亿套,比2007年增长2.75%;进口用汇26.93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4.99%;进口轴承15.79亿套,比2007年降低0.73%,进出口贸易顺差2.76亿美元,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全国轴承行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目前,我国的轴承工业从产业经济规模上已居世界轴承总量的第三位,但在产品精度、技术水平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我国轴承行业生产集中度低。
在全世界轴承约40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世界8大跨国公司占75%~80%。德国两大公司占其全国总量的90%,日本5家占其全国总量的90%,美国1家占其全国总量的56%。而我国瓦轴等7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轴承企业,销售额仅占全行业的28.3%。
2、我国轴承行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低。
由于大多数企业在创新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研发和创新的资金投入、人才开发等方面仍处于低水平,加上面向行业服务的科研院所走向企业化,国家已没有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从而削弱了面向行业进行研发的功能。因此,全行业“两弱两少”突出,即基础理论研究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力度弱,少原创技术,少专利产品。当前,我们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基本上是模拟,几十年一贯制。产品开发能力低,表现在:虽然对国内主机的配套率达到80%,但高速铁路客车、中高档轿车、计算机、空调器、高水平轧机等重要主机的配套和维修轴承,基本上靠进口。